海洋环境观测站是用于长期、连续监测海洋环境要素的基础设施,其监测要素涵盖海洋物理、化学、生物及生态等多个维度,以下从不同类别展开说明:
海水温度
海水盐度
海浪
潮汐与海流
海平面高度
溶解氧(DO)
pH 值
营养盐
重金属与污染物
溶解气体(如 CO₂、CH₄)
浮游生物
底栖生物
叶绿素 a
生物毒性
风速、风向
气压
降水量
太阳辐射
声学环境:监测海洋噪声(如船舶、地震勘探)对鲸类等海洋生物的影响。
放射性物质:检测海水中放射性核素(如氚、铯)浓度,应对核泄漏等突发事件。
海底地形与地质:通过声呐等设备监测海底地貌变化(如滑坡、沉积),服务海洋工程与灾害预警。
岸基监测站:固定于海岸,覆盖近岸海域,监测要素全面,数据稳定性高。
浮标监测站:漂浮于海上,可随海流移动,用于长期、实时监测开阔海域。
潜标监测站:布设于海底或水层中,监测深层海水及海底环境。
移动监测平台:如调查船、无人机、水下机器人(ROV),用于动态、专项监测。
环境管理:制定海洋污染防治政策,监控排污口、养殖区环境。
灾害预警:预报风暴潮、赤潮、海啸等灾害,保障沿海居民安全。
科研与气候研究:支撑海洋生态、全球变暖、碳循环等领域的科学研究。
资源开发:为海洋油气、渔业、可再生能源(如潮汐能)开发提供环境数据支持。
